伊春市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扶贫解困、利民惠民,创新管理、提升形象的有力抓手,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为目标,织密网络、厚植根基、完善机制、打造品牌,实现志愿服务矩阵化发展、专业化培育、信息化支撑、项目化运作、社区化扎根、全民化参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矩阵化发展专业化培育
以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联合会三大矩阵为依托,形成了体制内外全融合、行业区域全覆盖、市区县乡村(社区)全辐射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织密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以市志愿服务协调小组为龙头,根据地域特点,在“南、北、中、东”四区域建立区域志愿服务中心指导站,带动区域发展。以市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组建专项志愿服务支队19支,县区志愿服务大队21支,乡镇、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1529个。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为龙头,成立区志愿服务联合会21个,吸纳林都户外健身、老知青、义工联盟等各爱心企业、民间协会、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38个。
坚持采取加大专项培训、行业推动、品牌塑造力度,不断优化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加强专项培训。依托林都讲堂、市民学校和志愿服务基地,举办志愿服务专题培训班,普及志愿服务知识、传播志愿服务理念。201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97次,培训志愿者超过2.5万人次。实施行业推动。制定行业志愿服务清单,采取战线部门上下联动、市区互动的二元方式,明确项目、标准和时限,统筹安排、统一行动,做到行业有部署、区域有行动。截至目前,全市19支专项志愿服务队行业内发动率为100%。精心塑造品牌。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人群为重点,以春节、“七一”、“重阳节”等时间为节点,精心打造党员、青年、巾帼、环保、交通、旅游和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品牌31个,有效推动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信息化支撑项目化运作
结合自媒体时代供给和需求,运用“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依托省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招募注册、项目发布、活动对接信息化、日常化、精准化。实施“互联网+招募注册”。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推广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全市志愿者注册率达24.08%。实施“互联网+项目发布”。利用公共网络平台,收集服务对象和市民群众志愿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实现项目活动发布、志愿者参与认领网络化运行。实施“互联网+活动对接”。在社区、车站、影院、公共文化场馆等人流密集场所张贴志愿服务“二维码”,使志愿服务供求信息沟通对接机制更加便捷、高效。
伊春市围绕中心工作思考、围绕中心工作行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彰显志愿服务活力和魅力。围绕中心,项目设计做到“五服务”。即服务生态建设、服务文明创建、服务扶贫攻坚、服务旅游发展、服务乡村振兴。2017年,围绕新伊春建设,共征集谋划城市治理、生态环保、扶贫解困、社区服务、节赛保障等志愿服务项目五大类13个。优化流程,项目实施抓好“四环节”。通过社区征集-平台发布-社会认领-督办推进“四环节”,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落地生效。立足长远,项目考核突出“三要素”。突出“活动参与率、百姓知晓率、社会满意率”狠抓志愿服务项目实绩考核,推出了“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扮靓林都”城市治理、“爱心6+1”敬老工程等一大批特点鲜明、深受百姓喜爱的优秀服务项目。
社区化扎根全民化参与
以“志愿者之家”为阵地,推进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楼道、走进家庭。夯实社区“一站十队”。依托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壮大十支专项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131个社区“一站十队”覆盖率达100%。抓好家庭“微志愿”。面向家庭征集志愿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鼓励家庭之间开展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志愿服务,以家庭“微志愿”推动社会“大志愿”。整合好“社工+志愿者”资源。立足辖区资源,社区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结成志愿服务联盟,画好“社工+志愿者”最大同心圆,实现社区志愿服务效应最大化。
全面营造志愿服务氛围。通过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方式,立体化、多维度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在街道社区、交通路口、公共场所、公园广场等处设置公益广告3845处。大力选树志愿服务典型。以“最美志愿服务”系列评选表彰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考核嘉许。通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事迹巡展和基层巡讲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五年间,共选树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174人(个),其中,新青区林海彩虹志愿服务队、最美志愿者孙庆和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积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2015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志愿服务文化节”,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文艺演出80余场,展示全市上下优秀志愿服务歌曲、情景剧、诗朗诵等文艺作品133个,创作了伊春市志愿服务主题歌《志愿服务满林城》,涵育志愿服务文化,吹响志愿服务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