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进了腊月就盼年。
有民谣道:老头儿盼年,烧酒两坛;老太太盼年,饺子蘸蒜;小伙子盼年,好吃好穿;小媳妇盼年,花枝鲜艳;小小子盼年,鞭炮连天;小姑娘盼年,绒绳两团……那时,虽然生活贫困,可家家都是那么心盛,心中就像有一团火,比赛似的忙年:杀年猪、淘年米、办年货。竖灯笼杆,扎灯笼……庄稼人辛辛苦苦干一年了,图的是吉利、乐呵!
小时候,进了腊月门儿,就开始盼年了。大年三十儿,对孩子来说,是特别神往的。那古老而悠久的民间风俗,犹如一曲曲动情委婉的歌,伴随着过年乐章的每一个旋律,彰显出老一辈人那朴素的美好祈望。早晨,天刚蒙蒙亮,星星尚未消失,我们就起来了。吃完早饭,我们都穿上新衣服、新鞋。过年,最忙最累的顶数母亲。她心中是那么高兴,嘴角上还挂着一丝微笑,吃完早饭就进入“角色”。姐姐们帮她忙,说啥不用:“我自己就行了,过年了,你们玩去吧!”年三十儿晚上这顿饭,是一年到头最关键的一顿饭。母亲要做四个硬菜:小鸡炖蘑菇;油煎鲫瓜子鱼;猪肉炖酸菜粉条;一个白片肉。此外,还有两个配菜:白菜丝拌干豆腐、猪肉皮熬冻子。这四个主菜和两个配菜,有“富贵有余”,“六合同春”之意!
母亲扎着围裙,挽起袖子,在厨房里紧忙活:一会炖小鸡,一会又煎鱼……一股诱人的香味,不断地从厨房里传出来。直往鼻子里钻!刚到下午一点左右,就把做好的菜摆满了餐桌,看着真馋入!开饭之前,要先敬老祖宗。须沐手焚香,虔心秉烛,恭身敬酒。立时,香烟绕梁,酒香扑鼻!面对如此场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出几分神秘感!……开饭了,桌上的饭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了。主食是馒头,有“生活蒸蒸日上”之意。父亲让我们猛吃别装假;母亲往我们碗里夹肉……那一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最幸福的了!全家人分享着节日带来的快乐,欢欢喜喜过大年!
如果说,腊月二十三就已拉开过年的序幕,那么,大年三十儿之夜,便把过年推向高潮。夜幕刚刚拉开,小屯便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家家户户的院子里,红灯高挂;屋里屋外灯火通明。远远近近不断地传来鞭炮声。这时,各家的女人们都动手准备年夜饭。饺馅子早剁好了,面和完也“饧”得差不多了,就等着开始包了。这顿饺子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是猪肉酸菜馅儿。女人们精心调理,一丝不苟,拿出了最佳的手艺!
包饺子时,全家人围坐在炕上,有说有笑,谈论着生活,憧憬着未来,话题有趣而动听。饺子里往往要包进一或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他吉祥顺利,新一年有好运。饺子包完后,女人们要看看饺子皮儿剩下了,还是饺子馅儿剩下了?若是皮儿剩下了,就预示来年有衣服穿;若是馅儿剩下了,就预示来年有粮吃。
大年夜,先人们都回家来了,家里人是不准到别家串门的。包完饺子,母亲便领我们在家“守岁”。坐在炕上和我们玩“嘎拉哈”,猜谜语,讲闲话儿……充满了无限情趣儿!我们谁也不肯睡觉,困了就啃几口冻梨蛋子。
午夜零点到了。家家的房门前,都用柴草燃起一堆火——“发纸了”!多数人家都摆上香案,焚烧纸钱,磕头,接老祖宗回家过年了。此时,左邻右舍,各家各户,远远近近,四面八方的鞭炮声如同爆豆,震天动地,响成一片。顿时,小屯沸腾了!各家“发纸”的火光,照亮了夜空,犹如盛大节日里燃放的焰火,美极了!简直成了童话中的神奇世界。与此同时,各家的男人还提着灯笼,迎接财神、喜神!为的是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饺子煮好了,白花花地漂满锅。就像无数个小元宝儿!父亲喜孜孜地问“起来没有?”母亲爽快地答道:“起来了,起来了!”预示日子起发了。父亲又问:“挣了没有?”母亲笑着说:“挣了,挣了,去年挣一万,今年要挣三万!”听了母亲的话语,全家人都朗声笑了起来,对新一年充满了无限希望!吃罢年夜饭,外面仍有鞭炮声传来。给长辈们拜完年,小孩子们摸摸平时空荡荡的衣兜,早已鼓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家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如今,孩子们已不再盼年。可是,儿时过大年的那种无穷乐趣儿,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
编辑:毕诗春 责编:晁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