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0年我为忠贞爱情代言
作者:晁元元
2018-04-08 19:29:43

demo.jpg心心相印铜镜。 

昵称:心心相印铜镜

出生地:阿城市(现阿城区)白城一队现住所:哈尔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年龄:870岁(虚岁)

身高:12.9厘米,

职称:国家二级文物


编者按

文物是会说话的。那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话。

我们的祖先想把他们对宇宙的感悟告诉后人,可有些感受又无法用文字去言表,就一点一滴地浸润到了这些文物之中。

我们面前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先人用生命谱写的密码,里面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承载着文化史、精神史和制度史等诸多意义。

黑龙江日报副刊《北国风》推出专栏《文物会说话》,为你呈现黑土地上历史的壮美和文物的妙趣。凝视一件文物,像是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它是怎样出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漂泊后抵达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寻找它原初的形迹和背后的故事,开启一次逆光旅行吧。

demo.jpg

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参观,书画瓷砚一般都以正面视人,只有我们铜镜例外,面朝下,背朝上。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正面即使光照如新,也是大同小异,面面相觑。铜镜的精华和“套路”都凝结在背面图纹和铭文,金代工匠们在铜镜上铸以文词,饰以图画,寓以吉祥,无论双鱼、鸾凤、禽兽、花卉、人物,都灵动而清晰地记述了女真时代的文化特征、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

我是一只带柄的铜镜,照片中的我可没经任何“美颜”,葵花形状,通长12.9厘米,缘厚0.4厘米。我的身上有“官”字刻款和花押,这个印记意味着我出生于金代,我出生的日子被推算在金熙宗朝代以后,距今大约870年左右,那个年代战争频繁,金属缺乏,铜禁极严,《金史》载,正隆二年:“私铸铜镜当法徒”。铜镜、铜钱等一律官铸,不得私人生产,铜镜成为紧俏升值的硬通货。

细细端详我,在镜背中心,两颗跳动的心是紧紧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很显然,我是一件男女定情的信物,女真人不仅将爱情誓言吟于口中,写在纸上,也铸于镜背,化为永恒。

demo.jpg


从前慢  那些与铜镜有关的日子

远古人类临水而居,没有铜镜的时候,人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长相?只能看看水中的倒影。古人也爱美,陶器发明以后,以陶土盆罐盛水亦盥洗亦照影,再后来,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洗脸和照脸分成了两种器物。目前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铜镜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齐家文化墓葬,一面镜在甘肃,一面镜在青海,距今约4000多年。

铜镜在秦以前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奢侈品,汉代也只有上等阶层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想拥有并不容易。到宋代,铜镜开始平民化,并常作为陪嫁品。像我这样带柄的铜镜始见于唐宋,平民们比不上贵族金贵,他们没有仆人端镜,握着镜柄就可以自顾影姿了。

镜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当你们现代美女整日拿着自拍神器炫耀貌美如花时,金人们也一样,对铜镜爱不释手,我在金代少女少妇心目中的地位是闺房秘宝级别的。

佳人览镜,永远是一个浪漫温情的创作主题,是铜镜与文学艺术结缘之后迸发出的天成之作。

北朝民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是木兰衣锦回乡,端坐窗前,对镜理容。李商隐的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感叹容颜衰败,人生将老,正如月光流转,夜将深沉。

每首与镜有关的诗,都足可令今人咀嚼良久。想像一下,佳人晨起梳妆,闲对鸾镜,这难道不是朝九晚五、喧嚣浮世的你们无法企及的优雅而散淡生活吗?

demo.jpg


心相印  与我一起梦回金代

心心相印,生死不渝。谁说女真人荒蛮粗野,不懂人生爱情的温婉细腻表达!我,这面爱情之镜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男女之间“海誓山盟”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物证”了一个勇武彪悍、古逸沉雄的马背民族的爱情观。

镜面照容,镜背鉴心。“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是常见的汉代镜铭,寓意“永不相忘”。“兰闺腕腕,宝镜团团;曾双比目,径舞孤鸾”,这传情诗句铸在铜镜上,分明是怀春少女送给如意郎君的一封情书。“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镜子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含义,表达爱人朝思暮恋的情感。用心明如镜寓意纯洁,用君心可鉴表达忠贞,用镜花水月暗示爱不逢时。

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之意,也象征“花好月圆”,婚姻美满。在男女成婚之日,新娘要向铜镜和玉行跪拜大礼,拜镜表示求平安,拜玉表示求子,因“玉”与“育”谐音。

在出土的一座金国人墓葬里,男墓室中有作为陪葬的一面铜镜的一半,另一半则出现在女墓室里。如此分钗破镜,或许,这对金国男女强烈期盼着来世,各自拿着半面铜镜互致问候,“还忆故人无”。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乐昌公主和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夫妇将别,各持半镜为信相约”,以才色著名的乐昌公主,在兵慌马乱中与丈夫失散。此后,乐昌公主虽然国亡被俘虏,历尽艰难,一对夫妻凭着“破镜之约”最终重新走到了一起。

demo.jpg


古为鉴  这个铜镜不太冷

文青鼻祖徽宗赵佶,将大宋美学思想送上历史之巅,却也将一朝生息带入万丈深渊,北宋皇朝战败于金,宫中收藏宝物被掠,青铜器和青铜镜悉数被金兵车载北上,回炉冶炼改铸兵器。那些盖世宝藏也永远定格在徽宗领衔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中。呜呼,应了那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你是否会从镜子的物理原理中获得出人生真知:镜之为用,照己,照人,照物。

或映照妆容,或装点居所,或寄物思人,或辟邪祈福,或省思德行,由此,冰冷的青铜物件,也被罩上了温暖的人文情怀。

金代统一北方后,大批中原汉人工匠被迫迁往北方,金代铜镜受汉族铸镜影响,工艺上略带有游牧民族特有的狂野粗放、朴秀兼备的气质。

写到这里,还没来得及自夸一下,比起战国镜的张力和层次感、汉镜的神秘和隽秀、隋唐镜的精致和浮华,我看上去虽有些朴拙,但正是我身上散发着原始的、野生的、跳动的生命气息,让人看了常常忽略我的粗糙。

在我的现住所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目前存放着的300多面金代铜镜,我不是体量最大的,也不是最值钱的,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最特别的。

文物的价值,不仅源于可见可感的外在形态,更在于附着在我身上的意义,就像你我一直珍视的某些东西一样。


demo.jpg

作家看“铜镜”

历史真相和岁月密码

历时800余年,铜镜仍完好如初,不碎不裂不腐不锈,从宁静而迷朦的绿晕中,透出岁月的悲凉和沧桑。工艺略显粗糙、犹如浮雕般简约的图饰,明朗而流畅地刻录了女真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历年来,黑龙江流域远至贝加尔湖地区等原金朝辖区,以及阿城周边陆续出土和民间遗存并搜集而得的大量铜镜,已成为“金史”的形象补遗和“金源文化”的生动例证,也是金上京遗址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品。

金人好镜?那样一个生猛骁勇的民族,竟然也是爱美的么?

以史为鉴,可测得失。而历史的真相和岁月掩藏的所有密码,有时,却藏在镜子背面沉寂的暗角里。

      ——张抗抗:《金上京镜像》



编辑:毕诗春 责编:晁元元


dem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