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苏苏》走出非遗传播创新路
作者:董云平
2017-12-29 13:27:13

    中国拥有39项人类非物文化遗产,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但是,怎样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这方面,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有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它是民族的史诗,也是有生命的历史教材。最近,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继在黑龙江省新剧目调演获奖之后,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在北京展演成功。《拉哈苏苏》是对伊玛堪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升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是以歌舞剧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破。《拉哈苏苏》远行演出的成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伊玛堪、听到了伊玛堪,这种活化文化遗产的方式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传播与推广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民族的史诗该让世界听到。——编者

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拉哈苏苏》走出非遗传播创新路

demo.jpg

“赫尼那—赫赫哩啦—赫赫尼那——赫尼啦来—赫哩啦—赫赫尼啦……”一曲悠远的伊玛堪说唱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带观众走进赫哲族逝去的岁月。11日,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大型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在北京民族剧场精彩上演。

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此次历经三年多的策划和排练打磨出来的这部歌舞剧,是继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之后的又一部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主题的佳作,这无疑是对赫哲族伊玛堪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升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是以歌舞剧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可借鉴的创新意义。

非遗珍珠闪耀现代舞台

作家冯骥才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分外令人景仰。因为英雄史诗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有声有色的灵魂。而“伊玛堪”就是赫哲族的“民族英雄史诗”。

但是,这部英雄史诗因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传承一度濒临失传。而今天登上现代大舞台的歌舞剧《拉哈苏苏》,却是气势恢宏,色彩斑斓,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生动感人的故事,完整流畅的情节,鲜明洗练的人物形象,全新立体的艺术表现,展现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史诗化的美学风格。浓郁的赫哲风情和地域特色,让更多的观众在现代舞台上,在唯美的音乐舞蹈中看到了“伊玛堪”,听到了“伊玛堪”,并由此喜欢上了“伊玛堪”。

“观众的反响特别好,评价也特别高,让我们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特别振奋!”同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尤明忠演出后接受采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emo.jpg

尤明忠告诉记者,这部剧在创作、排练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敬仰,充分尊重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原生态文化,囊括了天地自然、历史人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展示了赫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衣着服饰和民风民俗。这部剧的主创可谓是“明星荟萃”,聚集了我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创作人才。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伊玛堪”研究专家谭博创作,著名戏剧家徐丽霞担任导演,著名作曲家程矛作曲,服装由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师的张柏源设计。除专业演员外,还有渔民、学生和机关干部,很多演员都是赫哲族,可谓本色出演。

采访中,尤明忠提到一个插曲。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看望赫哲族群众时,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这让尤明忠对这部剧更增加了敬畏之心,更感觉有责任把这部剧打造成精品。

深情演绎满载传承之重

《拉哈苏苏》的导演徐丽霞说,她喜爱这个剧。这是一部融合了传统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剧目,也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民族歌舞剧,这种创新融合于她而言,是一种挑战,但也因此深深吸引了她。

“在徐导演的感染下,我们近乎‘疯狂’地不分白天黑夜地练,就是为了给观众最完美的表演”,《拉哈苏苏》男主角王东明说。这个侃快而阳光的小伙子,为了加深对赫哲族生活的了解,每逢每周六周日拍戏休息,就去四五十公里外的同江市街津口地区去采风,体验生活,感受民俗文化。从撒网捕鱼、说话方式、肢体语言等点点滴滴,认真寻找人物的感觉。

28岁美丽的赫哲族女孩尤迪,是这部剧的女主角,她会一些赫哲族语,还是“伊玛堪”的爱好者,曾学习了两年的“伊玛堪”,是优秀学员。能参演这部剧,她充满了自豪感:“赫哲族是一个听了音乐就能跳舞的民族,伊玛堪是民族的瑰宝,记录了好多老祖宗的故事,希望我们能更好地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不负总书记对赫哲族人的关心,对赫哲族文化保护的期盼。”

跨界合作彰显无限生机

近年来,我省对“伊玛堪”的保护可谓是“国宝级”的: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等。但是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欢上她,舞台的空间是更广阔的,舞台的魅力是更璀璨的,舞台的传播也是更悠远的。

对此,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深有感触。2015年1月30日,由省非遗保护中心和望奎县联合推出的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成功。该剧将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与皮影戏相结合,讲述了主人公西温莫日根历经苦难,带领乡亲们最终重建家园的故事。该剧自2015年起在省内哈尔滨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饶河、抚远、同江等10市县演出60余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2016年7月,该剧赴吉林、辽宁、河北三省的松源、秦皇岛、鞍山等7城市巡演21场,所到之处,备受关注和好评。

“《西温莫日根》三省巡演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保护方式是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使得赫哲族伊玛堪和皮影戏两个联合国非遗项目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次推出的《拉哈苏苏》以伊玛堪传统故事为基本创作素材,具有浓郁的赫哲风情和地域特色,通过歌舞剧的形式让伊玛堪走进人们视野,必将对传承伊玛堪,弘扬赫哲族渔猎文化和民俗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这部剧中,许多演员都是伊玛堪的学员,他们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无疑对它有了更深的领悟,有了更好的传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活态传承,而保持非遗项目真实形态的再生活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孙亚强说。

省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部主任刘迎新也谈及,该剧的成功为非遗题材剧目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创新之路,既达到非遗传播、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为剧目增添了观赏性和新鲜感,同时也为剧目创作提供了探讨与借鉴。歌舞剧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既适应观众的生活节奏和观赏习惯,避免其欣赏的倦怠感,又给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勃勃生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除了寄托在传承人身上的技艺外,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感知体验的文化记忆也尤为重要。

伊玛堪的内容丰富多彩,为伊玛堪同戏剧跨界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这种合作又使其进一步得到活态传承。因此,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歌舞剧剧本颇具开拓性目光。当神话中部落间的快意恩仇被立体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观众无不为剧中身着兽皮、鱼皮的赫哲先民所吸引,伴随着充满着赫哲族风情的音乐、歌舞去了解他们的历史,熟悉他们的生活。

“‘山飘香来水飘香,多少故事在说唱。诗意山水啊赫哲家乡,拉哈苏苏变了模样’,歌舞剧《拉哈苏苏》创作所呈现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取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化尝试,这种跨界合作的创新精神,将为我省振兴民族文化艺术带来无限生机”,刘迎新说。

《拉哈苏苏》简介

2017年12月11日,大型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在北京民族剧场精彩上演。这部歌舞剧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

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是一部融合了传统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剧目,也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民族歌舞剧。该剧气势恢宏,色彩斑斓,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完整地展现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伊玛堪传统经典故事为基本创作素材,深入挖掘东北三江流域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古代氏族社会时期,两个赫哲部落悲欢离合、惩恶扬善、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展现赫哲族苦难与欢乐的历史记忆,反映赫哲族传统的理想、价值观和民族精神,表达赫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该剧主创聚集黑龙江省和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伊玛堪研究专家谭博创作,著名戏剧家徐丽霞担任导演,著名作曲家程矛作曲,服装由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师的张柏源设计。

(编辑:陆少平 责任编辑:赵宇清)